欧巴小说网

登录 注册
Hi, | 退出登录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第四章 扼住命运的咽喉[1/2页]

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 欧巴小说网] http://m.kushuoba.com最快更新!无广告!

赵煦重归元丰八年的第一顿早餐,是他自己点的。


一块奶酪,两个煮熟的鸡蛋,一小碗粥饭。


刚好吃完的时候,冯景也回来了。


赵煦于是不再迟疑,当即命冯景研墨铺纸,在殿中的一张他写字专用的案几上,就要挥毫抄录。


但,赵煦看到冯景带回来的那两卷佛经时,却失神了片刻。


“此乃天意?”他轻声呢喃。


上上辈子的记忆,在脑海回闪。


福宁殿内,宰臣云集。


垂帘已下,太母听政。


年少的赵煦,被人抱着,从帘内走出。


两府宰臣,尽数拱手,长身而拜,口呼殿下。


这时,从垂帘之中,传来太母的声音:“皇子精俊好学,已诵《论语》七卷,略不好弄,止是读书。自皇帝服药以来,手写佛经两卷以祈福!”


彼时年幼的赵煦,错愕的回头,看到了内臣张茂则,将两卷佛经,从帘内送出,送到群臣面前。


群臣一一传阅之后,纷纷拜道:“皇宋有后,社稷幸之!”


彼时,被张茂则从帘中传递出来的佛经。


恰好就是眼前冯景从资善堂处取来的佛经。


一曰:消灾,一曰:延寿。


赵煦回忆着,执笔的手,便已在元书纸上,留下文字。


赵煦没有采用他在现代的那些炫技写法。


而是规规矩矩的,一笔一画的用着标准的馆阁楷书抄录。


一字一字,一行一行,从左而右。


虽只是一个孩子,手小力气也小,写的字笔迹也浅。


然而,工整端正,字迹清晰,每一个字的大小、格式都几乎一样。


这就惊到了在旁边服侍的内臣们。


“殿下笔锋真俊,虽王右军少年之时,怕也不过如此!”冯景半是真心,半是阿臾的赞美着。


赵煦没有回答,只是自顾自的抄写。


脑海中,那些只剩下浮光掠影般的记忆,开始回闪。


父皇那张不苟言笑的脸,慢慢的被渲染上色彩。


从景福宫中供奉的御容画像,渐渐的真实起来,也渐渐的有了温度。


耳畔,隐约似有曲水流觞之音,丝竹雅乐之声。


烛光开始映照,殿陛之间,一個个身服紫袍,簪花佩鱼的大臣身影,倒映在瞳孔上。


“六哥,跟朕来,不要怕!”父皇牵着他的手,小小的,瘦弱的手,从帷幕之后走出来。


这里是集英殿!


“此乃吾儿皇六子佣!”父皇微笑着,对着坐满了整个集英殿的大臣们介绍着:“已封延安郡王,朕欲明春使其出阁,届时,还需诸位髃臣辅弼保佑!”


群臣于是分文武两班,分班上前,以臣子之礼,对着父皇,也对着站在父皇身旁的,小小的、瘦瘦的赵煦再拜道贺。


很多年后,赵煦才知道,为了那一夜的集英殿大宴,他的父皇,做了精密的布置与安排。


不仅仅在京在任的侍制以上大臣、横班以上武将,全数召集。


更提前了很久,召回了多位在外的重臣,同时做出了复杂的人事安排。


景福宫使、武信军留后、入内副都知、熙河兰会路经略安抚制置使李宪这样手握重兵的亲信内臣,被圣旨召回,以出席当夜宫宴。


跟着李宪回京的,还有一个人。


河北路转运使吕升卿。


吕升卿不重要,重要的是他的兄长吕惠卿,时以资政殿学士、知太原府、兼麟延路经略安抚使。


大半西军,都在吕惠卿麾下听命,其帐下诸将,也大都是熙宁以来拓边武臣。


此外,即将外任江宁的尚书右丞、中书侍郎王安礼,也被特意安排,坐到了仅次于两位宰相的位置上,好叫王安礼能看清楚赵煦的样子。


而王安礼,是王安石的胞弟,其将外任的江宁,正好就是王安石求去之后的隐居之所。


这些人,加上所有在京在任侍制大臣、横班以上的武臣,同时出席集英殿夜宴。


等于宣告天下,延安郡王,已是储君!


也等于给赵煦上了一个保险。


若有变故,李宪、吕惠卿的大军,加上王安石、王安礼兄弟的号召,足以逆转一切。


不止如此。


过了几天,赵煦的父皇,公开在延和殿中,当着宰执们的面,宣布了一个事情。


“延安郡王明春出阁,当以司马光、吕公著为师保!”


这就是双保险了。


有了这个决定,盘踞在洛阳的旧党也被团结了。


“父母之爱子,必为之计长远!”赵煦想到这里,不禁感慨万千。


握笔的手,不禁微微一抖,几点墨迹,便在纸上晕开,整个字都变成了墨团。


赵煦伸手,旁边服侍的冯景,已经及时将一张裁剪好的,刚好一个字大小的元书纸,递到了赵煦手里。


宋代没有铅笔,也没有橡皮擦。


写错字了怎么办?


答案很简单,用一张纸,贴在写错的地方,重新再写就好。


赵煦将纸贴在错字上。


他的记忆里,有关父皇的健康时的印象,几乎全部留在了集英殿的那个夜晚。


剩下的,还能记得的那些,都是躺在病床上,脸型消瘦,面色苍白的那个父皇。


脑海中,那些他亲政后,才知道的事情,也开始翻滚。


“我足跌头痛!”


“我好孤寒!”


这是内臣阎守懃的供述,据阎守懃所说,这些是父皇在元丰七年的十二月,从延春阁走出来时,对其说的话。


冰冷的文字,在赵煦心中,转换成了一声声痛苦、孤独的呻吟。


身为君王,天下至尊。


却在寒冬腊月之中,一个人来到了深宫孤寒的延春阁中。


他头痛、足跌,全身畏寒。


他已经知道,自己没有多少时间了。


可举目四望,整个大内皇城,已经没有可以安慰他,给他温暖的人了。


偌大的宫城之中,他只能孤零零的一个人,面对整个世界。


就像熙宁之后,他只能一个人,扛起变法的旗帜,一个人来主持变法的局面。


于是,他在孤独和绝望中,来到了延春阁。


那里有着他曾经的温暖和依靠。


曾经唯一一个理解他、鼓励他、支持他的亲人的遗物和画像,就被供奉在延春阁。


慈圣光献曹皇后!


而根据其他内臣的供述。


他们不止一次,在元丰七年的十二月和元丰八年的正月,见到了官家,在延春阁中抽泣。


想着父皇在延春阁中的抽泣,想着父皇,哪怕足跌头痛,却依旧坚持着,为他安排、布局,赵煦握笔的手,开始用力,泪珠开始在眼眶打转。


笔下的字迹,开始变形。


但赵煦抄录不停,认认真真,规规矩矩的抄录着。


脑海中,更多的记忆,如洪水一样奔涌出来。


躺在病床上的父皇。


在帷幕之中,不停点头的父皇。


亲眼看着,被曾经亲近的内臣背叛的父皇。


第四章 扼住命运的咽喉[1/2页]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